热门问题
时间线
聊天
视角
臺南市 (州轄市)
台灣日本時代行政區 来自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Remove ads
臺南市(日語:台南市〔臺南市〕/たいなんし Tainan shi */?)是臺灣日治時期1920年至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,為轄屬臺南州的州轄市。範圍涵蓋今臺南市北區、東區、南區、中西區、安平區。

在日本時代,臺南為僅次於臺北的第二大城市。中國曾計畫在臺南設立副領事館,後因二戰爆發之故而未能實現,仍可看出其地位。
Remove ads
行政區劃
臺南市地區自1896年4月1日隸屬於臺南縣,在1897年6月10日劃為臺南縣下的臺南辨務署;同年12月,台南市街分為一至七區。1900年11月15日,台南市街改分為以下5區:
- 台南第一區:岳帝廟街、大人廟街、祝三多街、龍泉井街、聖公廟街、大東門街、西竹圍街、崙仔頂街、亭仔腳街、油行尾街、仁厚境街、大埔街、七良境街、公界內街、考棚口街、府西巷街、嶺前街、嶺後街、牛磨巷街、元會境街、戲台後街、辜婦媽街、二老口街、經廳口街
- 台南第二區:重慶寺街、中巷街、安海街、關帝廳街、王提塘街、東轅門街、磚雅橋街、總趕宮街、福安宮街、良皇宮街、下太子街、大南門街、馬兵營境街、檨仔林街、柱仔街、清水寺街、馬公廟街、五帝廟街、做蔑街、西轅門街、草仔寮街、開仙宮街、保西宮街、內新街、三界壇街、牛屎埕街、龍王廟街、頂打石街
- 台南第三區:十三舖街、內關帝街、萬福庵街、打銀街、上橫街、佛祖廟街、帆寮街、下打石街、統領巷街、下大埕街、下橫後街、下橫前街、武廟街、利源巷街、帽仔街、大井頭街、內南河街、內宮後街、武館街、竹仔街、大媽祖街、抽簽巷街、范進士街、三四街、赤崁樓街、三元巷街、五全街、小上帝街、縣口尾街、小媽祖街、米街、內媽祖港街、枋橋頭前街、枋橋頭後街、打鐵街、做針街、鞋街、天公埕街、大平境街、草花街、陳子芳街、番薯崎街
- 台南第四區:新店尾街、大北門街、竹巷口街、玉皇宮街、雲霄街、總爺街、天池底街、安祿街、觀音亭街、廣慈庵街、三老爺宮街、鴨母寮街、大銃街、小東門街、市仔頭街、竹仔行街
- 台南第五區:外宮後街、南勢街、頂南河街、箍桶街、下南河街、打棕街、頂看西街、下看西街、風神廟街、無尾巷街、土地公口街、番薯巷街、十門巷街、松仔腳街、鎮渡頭街、安海港街、海安宮街、外新街、牛磨後街、東巷街、西巷街、小西門外街、魚行口街、中頭腳街、南頭腳街、北頭腳街、王宮東街、小西松仔腳街、城邊街、水仙宮邊街、外關帝港街、外關帝港橫街、外媽祖港街、外王宮港街、頂粗糠街、大粗糠崎街、杉行街、仁和街、普濟殿街、磚仔塘街、牛墟堀街、十八洞街、試經口街、大廠口街、聖君廟街、北勢街、北勢橫街、藥王街、佛頭港街、金瀛街、媽祖樓街、看南埕街、新港墘街、老古石街、中街、全安宮街、草寮後街、後樓仔街、土岸尾街、板店街[1]
1901年11月11日,台灣實施廢縣置廳的地方行政改制,台南市地區改隸臺南廳。1909年5月15日,臺南第一至五區改劃分為臺南東區(管轄甲、乙、丁、戊、己)、臺南西區(管轄丙、庚、辛)[2]。1919年4月1日,台南市實施町名改正,將原有的街道名稱改為日式的町,臺南東區下轄旭町、竹園町、白金町、東門町、北門町、壽町、大正町、明治町、清水町、高砂町、開山町、綠町、幸町、本町、花園町、臺町、老松町、寶町,區長役場位在高砂町;臺南西區下轄福住町、西門町、錦町、末廣町、大宮町、南門町、泉町、永樂町、港町、濱町、入船町、田町、新町,區長役場位在大宮町[3]。
1920年10月1日,臺灣改制行政區劃,原堡里之行政區廢除,街庄改為大字;臺南市作為州轄市成立,臺南東、西區廢止,範圍包含前述31町及周邊的後甲、三分子、桶盤淺、竹篙厝、塩埕、安平、上鯤鯓、鄭子寮等8個大字。1936年10月1日,新豐郡永寧莊下鯤鯓併入臺南市(府令78號)。1940年10月1日,新豐郡永寧莊廢莊,原所轄鞍子、灣裡以及新豐郡仁德莊虎尾寮改隸臺南市(府令123號)。在二戰結束前的臺南市管轄以下31町及12大字:
- 町:旭町、壽町、竹園町、北門町、東門町、清水町、高砂町、開山町、綠町、幸町、錦町、白金町、末廣町、濱町、泉町、南門町、大宮町、西門町、大正町、花園町、明治町、本町、臺町、寶町、老松町、福住町、港町、田町、永樂町、入船町、新町
- 大字:後甲、三分子、桶盤淺、竹篙厝、鹽埕、安平、上鯤鯓、鄭子寮、下鯤鯓、鞍子、灣裡、虎尾寮
Remove ads
區
1935年10月1日,台南市設立42區,並由市尹指派區長以輔助市行政事務,區內再由區長推薦無給職的區委員[6]。1936年10月10日,安平、鯤鯓區拆分為安平區、鯤鯓區[7]。1940年10月1日,虎尾寮納入後甲區,鞍子納入桶盤淺第二區,新增灣裡區、喜樹區。
|
|
|
Remove ads
市章
臺南州轄市曾有市章,作用類似今日之市徽:其設計以「台」字為輪廓,中央的部份象徽「南」字之片假名「ナン」(nan),戰後即棄而不用。
市役所
臺南市役所在最初是設在臺南州廳裡,後來在1930年搬到大宮町二丁目的清代臺灣分巡道按察使巡道署舊址(今永福國小)[8]。在市尹與助役之下,市役所內部設有庶務課、教育課、勸業課、土木課、水道課、衛生課、稅務課、會計課八個課[9]。
歷屆首長
Remove ads
人口
1939年的臺南市人口共計131,079人,其中本島人110,515人,內地人17,309人,朝鮮人102人,中國人3,146人,其他國籍者7人。本島人多分布在過去臺灣府城城牆西段的周圍,如永樂町(8,408人)、西門町(5,596人)、濱町(5,366人)、港町(5,285人)和福住町(4,910人),過去的東門大街一帶,如本町(5,315人)、高砂町(5,259人)和安平(6,931人)。內地人多分布在臺南市的南側,如桶盤淺(1,837人)、鹽埕(1,117人)、臺南市東側和大正公園周圍,如錦町(798人)、開山町(772人)、清水町(738人)。朝鮮人集中分布在新町,中國人則是集中在臺南市西側。由各行政區的人口組成來看,台南市東側的內地人比例較高。旭町為步兵第二聯隊所在,町內人口全為內地人;而竹園町為多數臺南州廳職員和其他單位職員宿舍所在,町內的內地人比例高達六成;靠近鐵路一帶的北門町和壽町的內地人比例亦高達四成,內地人分布最多的桶盤淺則有接近六成為內地人;而上述本島人分布較多的地區以及鄭子寮、上鯤鯓、下鯤鯓和後甲,其區內本島人比例高達九成。在人口性別方面,新町因為臺南遊廓所在,其町內的女性比例明顯較其他地區高[10]。
Remove ads
教育設施



- 台南國語傳習所→台南第一公學校→台南師範附屬國民學校(今南大附小)
- 台南第二公學校→寶公學校→寶國民學校(今立人國小)
- 台南第三公學校→末廣公學校→末廣國民學校(原位在忠義國小的位置,後遷至今進學國小的位置)
- 台南第四公學校→港公學校→港國民學校(今協進國小)
- 台南女子公學校→明治公學校→明治國民學校(今成功國小)
- 安平公學校→安平公學校→安平東國民學校(今石門國小)
- 安平公學校鹽埕分教場→鹽埕公學校→鹽埕國民學校(今日新國小)
- 安平公學校永寧分教場→永寧公學校→壽國民學校(今省躬國小)
- 盬埕公學校下鯤鯓分教場→下鯤鯓公學校→真砂國民學校(今龍崗國小)
- 竹園公學校→竹園國民學校(今勝利國小)
- 汐見公學校→汐見國民學校(今忠義國小)
- 伏見國民學校(今延平國中)
- 台南師範學校(今台南大學)
- 台南高等工業學校→台南工業專門學校(今成功大學)
- 台南州立台南盲啞學校(今南大附屬啟聰學校)
娛樂設施


- 台南市水泳場(原址在台南運動公園內)
- 安平海水浴場
- 喜樹海水浴場
- 灣裡海水浴場
工商設施
醫療設施

參見
Wikiwand - on
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. On steroids.
Remove ads